close
《廣州大典》十年磨一劍首期推出520冊叢書
原標題:《廣州大典》十年磨一劍首期推出520冊叢書
昨日,在2015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展出的《廣州大典》叢書受到觀眾的關註。李細華 攝
16日,2015年度中國圖書館年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,展覽區“千年古城的根與魂——《廣州大典》編纂成果展”吸引瞭眾多參會者駐足。不少參會的圖書館館長贊揚《廣州大典》窮盡所有古籍文獻的標準體現瞭主編者的氣度,對提升廣東地區的文化底蘊的作用極大。
廣州市長陳建華在圖書館年會致詞中多次提起《廣州大典》,認為大典對廣州地區古籍文獻起到收集、搶救、保護和整理的作用。他還透露廣州將為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申請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推動編纂成果研究和開發。
《廣州大典》從2005年召開籌委會,2015年4月30日完成出版,歷經十年辛苦編纂台中二手冰櫃回收。大典第一期共五部520冊,依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五部分類,系統地收錄瞭1911年以前近2000位著者有關廣州的著作和廣州版叢書共4064種文獻。
A.海外孤本輾轉入編工作人員落淚
編纂《廣州大典》之前,廣東曾有過兩次整理文獻高潮,分別是道光四年兩廣總督阮元的學海堂整理,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廣雅書局整理。
記者從成果展中看到,大典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五部中,最先編纂並出版的是叢部。2006年3月大典叢部開始編輯,2008年大典叢部出版,分為輯83冊。2013年,叢部榮獲首屆“南粵出版圖書獎”。大典叢部分綜合性叢書和自著叢書兩類,前者匯集古今著述,包羅萬象,如《廣雅叢書》等﹔後者為粵人學者自著之書,如《甘泉全集》等,深度反映廣州數百年社會歷史風貌。
大典為何先從叢部入手?全程參與《廣州大典》編纂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告訴記者,中山圖書館藏有大量叢部古籍文獻,該館在2002年館慶之時就曾編纂新廣雅叢書,“所以《廣州大典》編纂時,叢部率先上馬。”
2007年,《廣州大典》開始制定編排手冊,建立各項規章制度。《廣州大典》為何在編輯近兩年台中二手冰櫃買賣之後,才對編纂建章立制?原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在收集古籍文獻時,遇到同一種圖書出現多個版本的情況,如何挑選必須要有制度。
《廣州大典》一邊編輯一邊完善編排制度,同一圖書有多個版本的擇善而從,以最優者為底本,如若底本有殘缺,僅以相同版本補配,有缺頁者,在相應位置標註。這一原則後來一直貫穿在大典編纂過程中。
2010年,大典開展文獻普查,與國內外近百傢藏書機構及個人商談底本征集事宜,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各部目錄經數十次討論修改,基本成熟。可以說,大典目錄編纂最具技術性,其完善過程也最為煎熬,體現瞭大典主編對編纂底本征集要“全”的決心和方針。
以內容豐富的史部為例,篇幅超過大典三分之一,史部目錄修改歷經十數稿。
主編史部的倪俊明告訴記者,完善目錄的過程就是窮盡所有古籍文獻的過程,編輯人員先摸清全省古籍收藏情況,把涉及大典范圍的圖書目錄列入,接著又將國內所有藏書機構的古籍文獻目錄梳理一遍,再接著又梳理瞭國外收藏有中文古籍的目錄。幾輪梳理下來,如果發現有存疑的圖書,編輯人員還要將書通讀一篇,以便定奪。同時,大典編輯部還邀請大量專傢參與目錄討論,這個過程又補充瞭一部分還沒有發現的圖書。
目前,已經出版的《廣州大典》收錄內地49傢機構、港澳臺地區6傢機構,美英日德加葡等國14傢機構,以及6位私人藏書傢所珍藏底本4000餘種。其中,省圖貢獻瞭2791種圖書、中山大學圖書館352種、國傢圖書館272種、上海圖書館98種,廣州圖書館61種……
記者註意到,大典主編人員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征集4種圖書,竟來自於徐信符的南州書樓。
徐信符曾任中山圖書館特藏部主任,1928年建立私藏南州書樓,該樓最盛時藏書達600多萬卷,其中以廣東文獻、各省通志最為齊備。1947年徐信符去世後,部分藏書被中山大學和中山圖書館收購,其餘散失。而這4種圖書就是散失的部分,輾轉到澳門,後來陰錯陽差被這傢加拿大圖書館所購得。
倪俊明說,編輯人員收到這4種圖書的影印資料時,有人流下瞭眼淚。“有一本來自英國國傢圖書館的《佛山街略》也令人感慨,這本圖書是晚清時的刻本,據道理說國內應該藏有此書。不幸的是,國內古籍藏書已經不見其蹤影,”倪俊明說,“有的古籍很長壽,有的古籍很脆弱,在流傳中可能會丟失,就像這本《佛山街略》。”
B.大量無名文獻未來或成台中二手冰櫃收購研究主角
《廣州大典》的編纂方針之一是求“全”,曾有學者批評大典肥瘦不挑全部入編是一種浪費,倪俊明認為,如今回過頭來看大典的“全”,這種所謂的“浪費”是值得的。
《廣州大典》求“全”,突出的意義是搶救和保護廣州文化和歷史。大量二三流學者的圖書得以進入讀者和研究者視野,對於今天的學者來說吸引力很大。
比如清代杜鳳治寫的《望鳧行館宦粵日記》,作者曾在南海、四會當過知縣,該書記錄其為官點滴。《望鳧行館宦粵日記》公開後,成為學界研究清朝基層權力運作的極佳文獻資料,目前已有研究者發表數篇學術論文。倪俊明認為,未來圍繞《廣州大典》文獻的研究,絕對可以寫出許多博士論文。
記者瞭解到,編纂《廣州大典》團隊由30名左右的固定成員組成,其中又以30多歲年青學者為主。十年編纂期間,廣東的古籍文獻整理出現“井噴期”。十年編纂期間,倪俊明所在的團隊還“抽空”陸續整理出版瞭《清代稿鈔本》、《黃埔軍校史料匯編》、《中國古籍珍本叢刊·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卷》、《嶺南中醫藥文庫·典籍系列》、《民國時期廣東財政史料》等一批古籍文獻。
《廣州大典》磨礪十年以期窮盡所有古籍文獻,但也留下一些遺憾。今年5月份《廣州大典》第一期出版後,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各部又陸續有新的圖書出現,特別是集部中的粵方言曲藝類,新發現的文獻不斷湧現。“接下來《廣州大典》還會出版補遺,盡量減少遺憾出現。”倪俊明說。(馬喜生 許曉冰)
原標題:《廣州大典》十年磨一劍首期推出520冊叢書
昨日,在2015年中國圖書館年會展出的《廣州大典》叢書受到觀眾的關註。李細華 攝
16日,2015年度中國圖書館年會在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舉行,展覽區“千年古城的根與魂——《廣州大典》編纂成果展”吸引瞭眾多參會者駐足。不少參會的圖書館館長贊揚《廣州大典》窮盡所有古籍文獻的標準體現瞭主編者的氣度,對提升廣東地區的文化底蘊的作用極大。
廣州市長陳建華在圖書館年會致詞中多次提起《廣州大典》,認為大典對廣州地區古籍文獻起到收集、搶救、保護和整理的作用。他還透露廣州將為廣州大典研究中心申請設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推動編纂成果研究和開發。
《廣州大典》從2005年召開籌委會,2015年4月30日完成出版,歷經十年辛苦編纂台中二手冰櫃回收。大典第一期共五部520冊,依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五部分類,系統地收錄瞭1911年以前近2000位著者有關廣州的著作和廣州版叢書共4064種文獻。
A.海外孤本輾轉入編工作人員落淚
編纂《廣州大典》之前,廣東曾有過兩次整理文獻高潮,分別是道光四年兩廣總督阮元的學海堂整理,光緒十三年兩廣總督張之洞的廣雅書局整理。
記者從成果展中看到,大典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五部中,最先編纂並出版的是叢部。2006年3月大典叢部開始編輯,2008年大典叢部出版,分為輯83冊。2013年,叢部榮獲首屆“南粵出版圖書獎”。大典叢部分綜合性叢書和自著叢書兩類,前者匯集古今著述,包羅萬象,如《廣雅叢書》等﹔後者為粵人學者自著之書,如《甘泉全集》等,深度反映廣州數百年社會歷史風貌。
大典為何先從叢部入手?全程參與《廣州大典》編纂的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副館長倪俊明告訴記者,中山圖書館藏有大量叢部古籍文獻,該館在2002年館慶之時就曾編纂新廣雅叢書,“所以《廣州大典》編纂時,叢部率先上馬。”
2007年,《廣州大典》開始制定編排手冊,建立各項規章制度。《廣州大典》為何在編輯近兩年台中二手冰櫃買賣之後,才對編纂建章立制?原來經、史、子、集四部在收集古籍文獻時,遇到同一種圖書出現多個版本的情況,如何挑選必須要有制度。
《廣州大典》一邊編輯一邊完善編排制度,同一圖書有多個版本的擇善而從,以最優者為底本,如若底本有殘缺,僅以相同版本補配,有缺頁者,在相應位置標註。這一原則後來一直貫穿在大典編纂過程中。
2010年,大典開展文獻普查,與國內外近百傢藏書機構及個人商談底本征集事宜,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各部目錄經數十次討論修改,基本成熟。可以說,大典目錄編纂最具技術性,其完善過程也最為煎熬,體現瞭大典主編對編纂底本征集要“全”的決心和方針。
以內容豐富的史部為例,篇幅超過大典三分之一,史部目錄修改歷經十數稿。
主編史部的倪俊明告訴記者,完善目錄的過程就是窮盡所有古籍文獻的過程,編輯人員先摸清全省古籍收藏情況,把涉及大典范圍的圖書目錄列入,接著又將國內所有藏書機構的古籍文獻目錄梳理一遍,再接著又梳理瞭國外收藏有中文古籍的目錄。幾輪梳理下來,如果發現有存疑的圖書,編輯人員還要將書通讀一篇,以便定奪。同時,大典編輯部還邀請大量專傢參與目錄討論,這個過程又補充瞭一部分還沒有發現的圖書。
目前,已經出版的《廣州大典》收錄內地49傢機構、港澳臺地區6傢機構,美英日德加葡等國14傢機構,以及6位私人藏書傢所珍藏底本4000餘種。其中,省圖貢獻瞭2791種圖書、中山大學圖書館352種、國傢圖書館272種、上海圖書館98種,廣州圖書館61種……
記者註意到,大典主編人員從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征集4種圖書,竟來自於徐信符的南州書樓。
徐信符曾任中山圖書館特藏部主任,1928年建立私藏南州書樓,該樓最盛時藏書達600多萬卷,其中以廣東文獻、各省通志最為齊備。1947年徐信符去世後,部分藏書被中山大學和中山圖書館收購,其餘散失。而這4種圖書就是散失的部分,輾轉到澳門,後來陰錯陽差被這傢加拿大圖書館所購得。
倪俊明說,編輯人員收到這4種圖書的影印資料時,有人流下瞭眼淚。“有一本來自英國國傢圖書館的《佛山街略》也令人感慨,這本圖書是晚清時的刻本,據道理說國內應該藏有此書。不幸的是,國內古籍藏書已經不見其蹤影,”倪俊明說,“有的古籍很長壽,有的古籍很脆弱,在流傳中可能會丟失,就像這本《佛山街略》。”
B.大量無名文獻未來或成台中二手冰櫃收購研究主角
《廣州大典》的編纂方針之一是求“全”,曾有學者批評大典肥瘦不挑全部入編是一種浪費,倪俊明認為,如今回過頭來看大典的“全”,這種所謂的“浪費”是值得的。
《廣州大典》求“全”,突出的意義是搶救和保護廣州文化和歷史。大量二三流學者的圖書得以進入讀者和研究者視野,對於今天的學者來說吸引力很大。
比如清代杜鳳治寫的《望鳧行館宦粵日記》,作者曾在南海、四會當過知縣,該書記錄其為官點滴。《望鳧行館宦粵日記》公開後,成為學界研究清朝基層權力運作的極佳文獻資料,目前已有研究者發表數篇學術論文。倪俊明認為,未來圍繞《廣州大典》文獻的研究,絕對可以寫出許多博士論文。
記者瞭解到,編纂《廣州大典》團隊由30名左右的固定成員組成,其中又以30多歲年青學者為主。十年編纂期間,廣東的古籍文獻整理出現“井噴期”。十年編纂期間,倪俊明所在的團隊還“抽空”陸續整理出版瞭《清代稿鈔本》、《黃埔軍校史料匯編》、《中國古籍珍本叢刊·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卷》、《嶺南中醫藥文庫·典籍系列》、《民國時期廣東財政史料》等一批古籍文獻。
《廣州大典》磨礪十年以期窮盡所有古籍文獻,但也留下一些遺憾。今年5月份《廣州大典》第一期出版後,經、史、子、集、叢各部又陸續有新的圖書出現,特別是集部中的粵方言曲藝類,新發現的文獻不斷湧現。“接下來《廣州大典》還會出版補遺,盡量減少遺憾出現。”倪俊明說。(馬喜生 許曉冰)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